新闻在线
刘俐教授:简析早产儿养护宝典
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2021年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班已于2021年9月隆重举办。本次大会以“百年新征程,儿童健康行”为主题,旨在面向广大医生群体介绍儿童健康领域先进医学新知、培训和推广临床适宜技术。新浪健康·爱问医生作为支持媒体,特邀15位权威专家组成“科普团”,带来儿童健康相关热点解析——抽丝剥茧,加码宝贝成长秘籍!
开场专家

刘俐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造成胎儿早产因素
早产儿指的是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胎儿早产的因素非常多,刘俐教授简单介绍了其中几类因素:
母亲因素:孕妇妊娠合并症,如妊娠高血压,妊娠合并肾脏、肝脏或其他脏器的合并症。此外,孕妇有子宫畸形、子宫肌瘤等病史也容易导致胎儿早产;
胎盘因素:胎盘感染。孕期因细菌感染引起绒毛膜羊膜炎诱发子宫收缩造成胎膜早破与早产。此外胎盘早期剥离,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等也会导致胎儿早产;
胎儿因素:胎儿先天畸形,多胎妊娠,人工受精的胎儿容易流产、早产。
环境因素:孕期不适当的长期旅游,居家搬迁,孕妇情绪激动,腹部受到撞击创伤,以及熬夜,吸毒等不良生活习惯同样容易造成胎儿早产。
早产儿健康隐患
在我国28周以下的胎儿属于流产,统计产儿死亡率未把28周以下的胎儿计算在内,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胎龄28~37周的新生儿称之为早产儿。在我国,根据父母意愿,部分23~28周的早产儿也会抢救,但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存在较多的健康隐患:
· 最常见的是呼吸系统的问题。早产儿肺发育不健全,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支持,有的甚至需要支持数月。
· 早产儿的心血管系统也不健全,心脏结构发育不完全,卵圆孔、动脉导管等该闭合的先天性孔道未闭合,故让早产儿的心脏功能受到影响;
·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产热能力有限,出生后要特别注意保暖;
· 早产儿消化系统功能薄弱,母乳喂养、经口喂养不耐受,需要从静脉营养逐步过渡到人工喂养;
· 早产儿免疫系统不够完善,易感染各种病原体而危及生命。
早产儿居家护理
早产儿一般是体重大于2Kg,生命体征平稳,在室温下能维持正常体温,自己进食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在没有用药的情况下呼吸、循环稳定时可以出院。出院前医务人员会对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家长需要学会呛奶,呼吸暂停等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注意观察孩子体温、体重增长及黄疸情况,有问题及时到医院就诊。
早产儿居家护理要注意营养素的补充。足月产儿的营养储备能够满足出生后从母体摄入营养到从外界摄取营养的转变,早产儿由于提前分娩,体内钙磷铁维生素和微量营养素储备不足,需要及时补充。
出院后需要定期随访,监测早产儿的体格生长,发育状况,神经心理行为的情况。高危早产儿的随访密度较高,随访内容较多。定期随访有助于医生了解孩子的健康状态,早期发育问题,可以及时的纠正和处理,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过去好多家长不重视早产儿的随访,没有及时发现早产儿视力、听力及脑发育等异常,待到较大才发现,为时已晚,没有办法再纠正。现在提倡早产儿前半年每月一次比较的随访监测,根据危险程度制定随访密度及监测内容,以便医生及时评估并据异常的不同严重程度给予对应干预措施。由于早期处理和随访的进行,刘俐教授所在医院科室胎龄24周以上,体重400~500g的早产儿,随访监测情况大多正常,基本没有留下后遗症,有效保证早产高危孩子的健康成长。